小麦后期倒伏是指小麦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因茎秆支撑力不足或外部因素作用,导致植株整体或局部偏离垂直生长方向的现象。倒伏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引发霉变、发芽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倒伏类型与成因 根倒伏 表现:根系固定力不足,导致整株连根倾斜或倒伏。 成因: 土壤因素:土壤黏重、耕层浅薄、排水不良导致根系发育受阻; 耕作管理:整地质量差、秸秆还田未腐熟、播后镇压不足等造成“吊根”现象; 气候影响:强降雨或灌溉后土壤松软,根系抓地力下降。 茎倒伏 表现:茎秆基部或节间弯曲、折断,植株上部倾斜。 成因: 品种特性:茎秆细弱、节间过长、韧性差,抗倒伏能力弱; 肥水失调: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导致茎秆徒长;灌浆期水分骤增引发茎秆细胞壁变薄; 群体密度:播种量过大、分蘖过多导致田间郁闭,茎秆基部节间细长; 气象灾害:灌浆期大风、暴雨或冰雹等极端天气直接造成物理性折断。 二、倒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产量损失:倒伏后光合作用受阻,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1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 品质劣变:倒伏植株易发生穗发芽、籽粒霉变,导致容重、蛋白质含量等指标降低,商品价值下降。 成本增加:倒伏地块机械收割难度大,需人工辅助作业,每亩增加成本50-100元。 病虫害风险:倒伏植株通风透光性差,易诱发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形成“倒伏-病害”恶性循环。 三、倒伏防控技术体系 (一)抗倒伏品种选育与布局 品种选择:优先选用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抗逆性强的半矮秆或中矮秆品种(如百农207、济麦22等); 区域适配:根据生态区气候特点选择品种,避免在风灾频发区种植高秆品种。 (二)精准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 氮肥调控:推行“控氮稳磷增钾”策略,基肥氮占比不超过50%,拔节期追肥占比30%-40%; 中微量元素补充:喷施硅肥、钙肥可增厚茎秆细胞壁,增强机械强度; 叶面调控: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延缓茎秆衰老,提高抗倒性。 水分管理: 拔节-抽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70%-80%,避免干旱胁迫引发茎秆细弱; 灌浆期:遇强降雨及时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根系缺氧。 (三)优化群体结构 适期适量播种:黄淮海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基本苗12-15万/亩,晚播地块适当增加至18-20万/亩; 化学调控:拔节初期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生长抑制剂,可缩短基部节间长度10%-15%; 化控避灾:预报大风天气前2-3天喷施抗倒酯,临时增强茎秆韧性。 (四)灾害应急管理 倒伏初期处理: 轻度倒伏(植株倾斜<30°):避免人工扶直,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促进恢复; 重度倒伏(植株贴地或折断):及时排水降渍,喷施杀菌剂(如戊唑醇)预防赤霉病,机械分段收割。 收获技术优化: 倒伏地块改用履带式收割机,降低割台高度至15-20cm,减少落粒损失; 调整拨禾轮转速为正常转速的80%,避免击打穗部造成落粒。 四、未来研究方向 抗倒伏种质创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挖掘抗倒伏基因(如Rht、Dwarf等),培育多抗型品种; 智慧农业应用: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监测茎秆倒伏风险,结合气象数据建立预警模型; 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生物基抗倒伏制剂(如壳寡糖、海藻酸),减少化学调控剂依赖。 小麦后期倒伏是品种特性、栽培措施与气象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抗倒伏品种-精准调控-灾害预警”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可显著降低倒伏发生率,确保小麦生产。未来需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抗倒伏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
![]() |
小麦后期倒伏怎么办?小麦后 |
小麦后期倒伏是指小麦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因茎秆支撑力不足或 2025-05-08 11:01:46 |
![]() |
小麦收获期该如何管理?小麦 |
1.抗旱防涝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蒸散量大,适时浇好开花、 2025-05-08 11:01:35 |
![]() |
近期国内钾肥价格市场行情分 |
近期国内钾肥价格市场行情分析(5月8日) 近期,硫酸钾市场 2025-05-08 11:00:08 |
![]() |
一铵价格上涨,5月8日国内磷 |
一铵价格上涨,5月8日国内磷铵价格行情走势 近期,国内磷酸 2025-05-08 10:59:44 |
![]() |
近期国内复合肥价格行情参考 |
近期,复合肥市场价格弱势向下调整,上游原料对成本仍有支撑 2025-05-08 10:59:22 |
![]() |
尿素价格再涨,5月8日国内尿 |
尿素价格再涨,5月8日国内尿素价格行情日报 今日国内尿素行 2025-05-08 10:5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