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以来,华北大部、黄淮和江淮北部降水量持续偏少,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平均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截至1月13日,山东西部和南部、河南大部等地为中到重旱,河南中东部和山东局部地区达特旱。黄淮南部和江淮北部部分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受旱较为严重,苗情比常年同期偏差。导致华北、黄淮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去年10月以来冷空气势力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很难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
预计未来十天北方大部地区雨雪天气仍较少,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安徽西北部干旱持续。后冬至初春,华北、黄淮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气象干旱可能会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各地根据作物苗情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抗旱工作。
一、当前华北黄淮等地干旱实况及其主要影响
(一)华北黄淮降水少,无降水时间长,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降水量显著偏少,无降水时间长。去年10月以来(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月13日),华北大部和黄淮、江淮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山东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江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9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仅次于1970年,其中河南、山东降水量分别为历史同期最少和次少值。2010年11月以来,北京、天津降水稀少,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2010年10月以来,6省区域平均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4天,仅次于1974和1989年,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北京(80天)、天津(64天)、山东(50天)、山西(60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均为历史同期次多,河南(49天)为第三多,河北(51 天)为第四多。华北、黄淮、江淮共有43站的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山东有4站超历史极值,山东乳山和海阳分别达60天和85天。
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局部地区程度重。2010年10月以来,黄淮、江淮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的大部地区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目前,中等程度气象干旱范围集中于华北南部、黄淮、江淮西北部等地,其中山东西部和南部、河南大部等地为中到重旱,河南中东部、山东局部达特旱。截止到1月 13日,黄淮、华北南部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时间有30~60天,黄淮部分地区达60~90天。
(二)旱区土壤表墒较差,耕作层墒情尚可
降水偏少导致土壤墒情不断下降,1月8日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在60% 以下,局部低于40%,土壤表墒较差;但大部地区20厘米土壤墒情较好,仅在河南西北部和南部、山东西北部、安徽西北部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
(三)黄淮南部和江淮北部冬小麦受干旱影响较大
由于2010年8至9月,我国冬麦区大部降水充沛,有效增加了土壤底墒,且大部地区进行了冬灌。华北、黄淮东部农田土壤12月中下旬陆续封冻,黄淮西部1月上旬自北向南陆续封冻,土壤水分散失量减少,且冬小麦处于越冬阶段、需水量较小,气象干旱对已冬灌过的冬小麦无明显影响。黄淮南部和江淮北部部分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受干旱影响,苗情比常年同期偏差。今年以来,旱区气温普遍比常年同期偏低2~4℃,干旱增加了农作物遭受冻害的风险性。
二、冷空气势力强而水汽输送条件差是干旱主要成因
导致华北大部、黄淮等地降水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10月以来冷空气势力强而南方水汽输送条件差。去年7月以来,快速发展的拉尼娜事件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影响,从秋季开始,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环流发生明显调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导致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很难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今年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长时间维持经向型特征,使得我国东部偏北气流加强,引导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交汇很难出现在长江以北地区,造成华北、黄淮等地缺少有效降水,气象干旱发展。
三、冬季后期至春季前期气象干旱将持续
(一)未来10天天气趋势
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北方大部地区雨雪天气较少,持续低温和干旱对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安徽西北部等地未冬灌过的冬小麦安全越冬构成威胁。
(二)后冬至初春华北黄淮地区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预计后冬至初春(1至3月),华北、黄淮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4月,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其中华北地区降水量有10~25毫米,黄淮地区降水量有25~50毫米,气象干旱将出现缓解。
四、关注与建议
目前,冬小麦仍处于越冬期,设施种植蔬菜处于节前上市的关键生长阶段,针对目前旱情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
一是冬麦区需做好冬小麦越冬期间的保墒提温工作,可使用有机肥、草木肥或粉碎秸秆覆盖,以提温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减少麦苗的越冬死苗率,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
二是设施农业需根据天气预报适时采取加固防风、增温保暖等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大风、低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旱区需抓住有利天气,实施人工增雨、增雪作业,减轻和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森林防火安全的影响。